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于都县城北门街都尉第

    信息发布者:zhong1977
    2019-03-24 13:13:53   转载

    易弼伟 整理 雩都故事会 今天


    于都县城北门街都尉第



    于都城北罗屋塘易氏概况

    于都城北罗屋塘始祖易氏原禄公(源公26世)於元至元元年(公元1335年)自江西省泰和县厚谷(今冠朝镇)携妻南下迁赣州雩都县安富里(今于都县仙下乡)吉村开基。明洪武庚午(1390年)二世祖子恒公从吉村迁雩都县东一坊城北(今贡江镇北门街)开拓立基、耕读传家。原禄公祠原建於北郊古田坪(今古田村),为方便族人祭祀祖先,在明崇祯年间与朝天门(北门)外的罗氏宗祠互换,故称“城北罗屋塘易氏”,明末该祠毁于战火。

    清康熙辛卯(1711年)在朝天门内(原于都印刷厂旧址)兴建了“易氏宗祠”,为纪念始祖雄公从南京迁徙湖南浏阳。饮水思源,称宗祠“长庆堂”为“金陵世家”,自此一门“富贵显赫、享誉于邑”的罗屋塘易氏家族屹立於于都县城北。开基迄今680余年,传二十五世,族人分布于都县贡江镇北门街、新陂乡、利村乡、梓山镇良坝、岭背镇金星、赣州市等地,子孙6000余之众,现今族人遍及全国各地,远者更徙居海外。

    北门街座落於雩山山脉三十六垇奔腾而来的龙脊之脉,家兴族旺,民风淳朴、人文璀璨,蕴育着灿烂的城北罗屋塘易氏家族文明。北门街是历朝历代官吏赴于都县衙上任的必经之道。北门街是城北罗屋塘易氏家族的发祥地,都尉第、芝兰第、上易屋等府第诞生了许多英雄豪杰、名流绅士;北门内外留下了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。于都城北罗屋塘易氏人才济济,名人辈出。历史上有功名的嗣孙易开畅乾隆己亥(1779年)恩科江西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。

    枝繁叶茂、欣欣向荣的新陂老易屋、新易屋是城北罗屋塘重要的一大房系,原禄公传至第七世考公、第八世德虔公、德饶公於明万历年间,先后从县城北门街迁徙至新陂老易屋开居,迄今已绵绵四百余载,在新陂聚族3000余之数。


    于都县城北门街都尉第



    于都北门都尉第

    于都县城北门“都尉第”为易氏祖厅,系清四品衔昭武都尉易润生所建私宅。总面积约3000余平方。由上厅门楼、院落、右侧庑房、上厅一井二厅,西上、中、前厅,西门楼,西厅花池,左右厢房,左右横屋组成。布局大气且极具南方建筑风格,依势而建,变化灵动,砖木结构,悬山顶,坐北朝南,整体建制气魄雄伟,大小厅堂相套,高低屋舍相接,迂回曲折,幽深典雅,错落有致,已历时160余年。

    “都尉第”易家渊源深厚,声望隆著,蕴含厚重的家族文化,乡梓誉为“名门世家”,乡人礼敬有加,凡朝廷命官到于都赴任於朝天门入衙均要下马下轿徒步“都尉第”门。

    “都尉第”承载浓郁红色文化,关联中国现代革命史。1934年7月底,以于都为中心成立了赣南省,赣南省政治保卫局设易润生民居“都尉第”上厅办公,吴兰铺任局长。1934年10月,保卫局随同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转移。该旧址反映了长征前夕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一段重要革命历史,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,于2012年1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饶伟新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、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梁洪生教授都慕名亲临“都尉第”调研挖掘易氏家族文化。2017年11月县政府出资修缮上厅、院落和门楼。


    于都县城北门街都尉第



    都尉第易润生和六子及二十六孙简介

    易讳祖宏,字润生,号廓轩(1825—1896年)。赞成公季子。为皇清武秀才,因剿匪有功,被清帝诰授四品衔昭武都尉。生六男六女(5名太学生,1名附贡生)。杰出裔孙有:长子鸿烜太学生,布政使都司;四子鸿光附贡生,候选训导,钦加布政使理问;六子鸿泰太学生,奉政大夫,民国时期实业家,教育家,于水、昌村两中学校董,1936年鸿泰公与夫人六十一双寿时,大元帅吴佩孚、前国务总理熊希龄、国府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正廷、甘肃省主席于学忠、河南省主席刘峙等联衔发启为鸿泰公征文祝寿;烈枢字拱北,曾任江西省议员、检察厅长、法官,民国时期教育家,兴办了明德中学;烈榆,曾任于都县总工会副委员长、委员长,革命烈士;烈丛,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干事;烈刚,河南大学教授、山东挺进军总司令部少将,编有《民气教战国学丛刊》等;烈相字卓雄,中国大学、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毕业,曾任陆军上校,江西省石城、崇义、于都等县教育长兼于都副县长,台湾电力公司管理师,江西文献社长等职,著有《易氏家训箴言》等;继武,黄埔军校第十九期毕业,曾任陆军炮兵中尉;继悌,退役中校。


    于都县城北门街都尉第



    现详细介绍都尉第易润生,及部分子、孙生平情况:

    十七世

    1.易祖宏(1825~1896),字润生,号廓轩。原禄公第十七世裔孙,赞成公季子。自幼性质沈敏,行履笃实,仪容出众,膂力方刚,勤奋好学,文笔过人。闻洋人、匪患猖獗、欺压百姓,毅然弃文就武从军,擅骑马射箭,在军中渐显英雄本色。比武后被拔置武痒第一名暨皇清武秀才。历炼战火洗礼成了一位德材兼备、智能双全、英勇善战、仁义爱民的带兵将领。解甲归田后,悉知发匪侵害乡里,仗义助饷募兵。为保全乡井以报国而伸其志,单闯寇垒,以舌战而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魁感其义令纵俘从公,救出被虏肉票百余人,被清帝诰封四品衔昭武都尉。洁己奉公数十年,尝概叹铢积寸累之难,创业守成之不易,严为节制本身以教家人:勤劳本业,尊师重道,奋志读书,孝友克敦,端正为良,和睦相邻。人才两旺,教子有方。蜚声全邑。好善乐施,为家族奉捐秋祭慷慨多金合族公春秋配享。

    十八世

    2、易鸿烜(1848~1921),字炎午,号孟曦。祖宏公长子。清太学生加布政使都司(七品)。民国纪元被推举为城自治会付议长,主持公益与同会议士和衷共济,共商政事,求真务实,为民操心。1917年七十大寿时,县长陈恂赠送匾额“年庆古稀”以表庆贺;前清江西高等审判厅民庭长郭子遐撰《恭祝布政都事易炎午伯丈大人七旬荣寿大庆寿序》。

    3.易鸿光(1871~1931),字起澜,名济安,号牧良,祖宏公第四子。附贡生,候选训导,钦加布政使理门衔(七品)。于都县立中学校长陈表撰《清邑庠生易公起澜暨德配刘孺人墓志铭》。

    4.易鸿泰(1876~1942),字金茂,号符阶。祖宏公第六子。清太学生,奉政大夫(五品)。民国时期实业家、教育家,于水、昌村两中学校董,于都县商会会长。1936年夫妇俩六十一双寿时,大元帅吴佩孚、前国务总理熊希龄,国府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正廷、甘肃省主席于学忠、河南省主席刘峙等联衔发启为其《符阶公暨赖太宜人六秩晋一双庆寿序》征文祝寿。

    十九世

    5.易烈枢(1886~1964),名烈振,字拱北,号本机,鸿勳公第三子。幼年聪颖,英俊特达,膺任法官,公正清廉,创办中学,遍地菁莪。清京师法律学堂毕业,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历任赣州地方检察厅厅长、于水中学校长、江西省议员、河南省郑县地方法院正缺检察官、汲县法院首席检察官、西平县司法处主任、审判官、于都明德中学校长。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校理学士、历任江西省政府教育厅荐任督学、江西省立大余中学校长刘赵壁撰《拱北夫子六一华诞寿序》。

    6.易烈武(1896~1921),字丕承,鸿光公长子,省立监狱学校毕业,曾任江西督公署军需官。

    7.易烈榆(1897~1933),字枌渟,鸿光公次子。于水中学毕业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于都县总工会副委员长、委员长,后调入闽、粤、赣总工会工作,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,1937年作战牺牲,革命烈士。

    8.易烈庄(1899~1952),字云从,名铮,号铁夫,鸿涛公第四子。广东潮州军官补习所毕业,历任陆军步兵上尉。

    9.易烈刚(1904~1967),字大兴,鸿泰公第四子。国立北平大学法学士,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士,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八期毕业。历任北平香山慈幼院第四教务长兼高级师范部主任、河南大学教授、开封赣声中学校长、甘肃省兵役监督委员会委员、甘肃学院、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,中央警官学校教官,第八战区特别党部少将督导专员,山东挺进军总司令部少将,参议行政院善后救济署江西分署编辑专员。著有《正气诗集》、《兰山集》等。

    10.易烈相(1909~2000),字卓雄,鸿泰公第五子。祖宏公之二十六孙,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肄业,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毕业,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八期结业。曾任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新闻邮电检察所少校、新编29师86团中校团副、河北省民军总指挥部政治处上校、第八战区政治部上校科长、江西军管区司令部上校,江西省石城、崇义、于都等县教育长,于都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兼副县长。1949年赴台湾,历任香港江西同乡会理事长,江西文献社长等职。著《易氏家训箴言》等。(供稿:于都县志办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